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正文 第23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

日期:2014-09-07 11:42:00

烟台鬼事之海岸路

海岸路已经是一条消失的百年老路,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烟台城市名片海滨广场和历史文化步行街,与它一同烟消云散的,还有楼主的三年寒窗的中学,2000年以前那可是国内唯一一所校门面向大海的学校,某电影制片厂还为此专门拍摄了一部纪录片。而现在,那里已被现代的海景高楼所替代,所以楼主关于青少年时的记忆也变得支离破碎。

烟台的海岸路修建于民国初期,东起烟台山,东到第一海水浴场,是这个城市的西方文化的发祥地。在没有这条路的清末,这里遍布西洋风格的洋楼,如果您从事建筑行业,从这片西式楼群中,不难发现拜占庭、巴洛克、哥特式建筑的遗风,当然,入乡随俗嘛,中西合璧也是这楼群的一大特点。话说1861年烟台开埠,前后大约有16国的领事馆聚集于此,一时洋夷群集,大兴土木,形成国内少有的近代西方建筑群落。与相隔不足1公里的烟台城市起源地所城里,一起演绎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“苟同”。

说起这条海岸路,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可值得大书一笔。就在海岸路最东边原是俄国驻华领事馆【原属水产学校,建筑尚存】,1876年,北洋大臣李鸿章就在这里签署了《中英烟台条约》,与我们历史教科书说的丧权辱国不一样,这个条约可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平等的,史料记载,英国参加签约的公使认为这对大英帝国毫无意义,既没有赔款,也没有割地,甚至连关税也被清政府占了便宜。呵呵,关于为什么签了这么一个条约,大多不在人世的烟台老人都知道,李中堂天天以美酒美女“怀柔”外国公使,加上烟台的暖风吹得游人醉…………。还有二件事也与外国有关,其一是1945年,***军队占领烟台,当时有一个美国救济总署的老外,超速驾驶撞死了一个名叫杨禄魁的黄包车夫,既然这里是人民的天下,对不起洋大人啦,开庭审理判了肇事者2年徒刑,这可是百年国辱后中国第一次审判外国人,最令人扬眉吐气的是,这还不算完,人民政府还让美国救济总署的官员按照中国传统披麻戴孝,就在海岸路上抬着黄包车夫的灵柩为其送葬,看当时的历史照片那可是观者如堵;另外一件也和美国有关,只不过不是所谓的慈善机构,而是赫赫大名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支分队,有7、8艘军舰的规模,这事也发生在1945年,当时八路军从日本人手里只夺回烟台这么一座海港,而且这里扼守京津要冲,北联东北,所以蒋中正自然知道厉害,就请求美国军队接收烟台,一提起二战后的美军,大伙一般认为他们飞扬跋扈,可是这次却极尽绅士风度,因为人民政府发动烟台十万市民,在海岸路上朝着停在海面上的美军舰愤怒声讨,我想这种大游行一定不亚于97年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那次,看到人民愤怒了,美军交涉了几次也没有强行登陆,是烟台免于战火之焚,实为万幸。这在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外交大事件。由此可见这条百年老路的烜赫一时。

Loading...
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