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宗皇帝传下来的老例,侍君不论出身,皇夫人选却必得从勋贵子弟里挑拣。
眼看皇帝及笄在即,许多公侯府上都瞪大眼睛紧盯宫内的一举一动,太后这一场相看虽然安排得隐秘,也有几家消息灵通的隐约探到了风声。旁人不敢说什么,昌国公却是太后一母同胞的亲弟弟,他是个急性子,头天得了消息,第二日便催着昌国公夫人递牌子进了宫。
昌国公夫人性情和乃夫是如出一辙,和太后寒暄了几句,便自以为吞吞吐吐地开口:“咱们家允诚,年纪可也与陛下差不多——”
太后闻弦音而识雅意,手按额角,语气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:“除了年纪和皇帝差不多,他还有哪一样儿够得上的?”
“允诚长得也不比陛下差呀。”昌国公夫人不以为然,“说句打嘴的话,您是正正经经的太后,陛下就是咱们韩家的嫡亲外甥,俗话都说姨表好做亲,允诚和陛下打小儿一处长大,彼此也是知根知底,您总不能把富贵往外推,平白便宜外人吧?”
她这头说得理直气壮,那边太后几乎气得晕过去。老昌国公早死,只落下太后和昌国公一对长姐幼弟相依为命,先帝仁厚,安排太后嫁给哀皇帝,又安排昌国公入东宫陪姐夫读书,名义上侍读,其实哀皇帝和昌国公差了十几岁,几乎是把小舅子当成儿子养。
老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,因怕自己弟弟太出尖遭人嫉恨,昌国公每次觐见,太后都扳着指头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韬光隐晦的道理,连后头成婚人选也选得中规中矩,并不敢选那些心思玲珑的闺秀。不意昌国公夫妇两人志同道合地韬光隐晦十几年下来,府里渐渐有弄假成真的趋势,长子次子没一个上进争气,在宗学里头是有名的顽劣,连宫里都颇有耳闻。昌国公夫人此刻提的允诚,便是昌国公的三子,因着前两个的前车之鉴被管教得严些,虽然确实上进了些,但和皇帝身边的那几个精挑细选的侍读比,能耐还是不出挑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