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
对于唐朝以前的史官们就不同了。他们对于“君举必书”的态度颇为认真。中国古代的史官有“秉笔直书”的好传统,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藻和史德。他们都知道“史之为务,申以劝诫,树之风声”,“夫所谓直笔者,不掩恶,不虚美,书之有益于褒贬,不书无损于劝诫”(刘知几)。因此,对帝王们的言行,随时都要记录下来,不管你“举”得对不对,都要“直书其事”。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,也要说真话,不说假话。“宁为兰摧玉折,不为萧敷艾荣”,绝对不能“兰艾相杂,朱紫不分”。
帝王和史官,一个要“自称我长”、“掩恶扬善”,一个要“直书其事,不掩其瑕”;一个要文过饰非,一个要“君举必书”;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,一个要对后人“申以劝诫”。两种目的,两个标准,南辕北辙,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。较量的结果,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,屠刀强过笔杆子。在封建君主**下,史官们屡遭厄难。但是在唐朝以前,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插手史官的历史记载,古时的史官也比较坚持“秉笔直书”的崇高节操。最著名的要数董狐,董狐以秉笔直书闻名,后人将写文章能依照事实陈述、公正的人称为“董狐之笔”,他是晋国史官,他写“赵盾弑其君”,事实上,赵盾非实际弑君者,弑君者是赵穿。可是身为国家重臣的赵盾,非但不思讨贼,反而另立公子黑臀为君。因此,董狐才会将弑君一事归究于赵盾。这是根据其政治责任而书之于史的。司马迁、孔子、文天祥对其评价非常高。还有齐国的史官因写了权臣崔杼的“弑君”之罪,结果兄弟二人接连被杀。最后一个弟弟接任太史之职,还是写“崔杼弑其君”,最后崔杼没杀他,让他继续写。他们就是与统治者标准不同的情况下坚持着为史执笔的史官信念。就是他们的坚守让我们们还能看到历史的少许真实面目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