厅堂内众人仔细推敲案情,柳闻风的一番言论令人信服,总捕头华成眉头紧锁暗自思量,轮到仵作上前,仵作一职干的就是验尸的工作,若是有必要更是要解剖尸体,所以必然要懂得一些医学常识,通过人死后脸上颜色加上尸体的变化,可以判断出人的死因、死亡时间,或者一些隐藏起来不被人所知的东西,仵作一职一直存在,只是但凡遇到案子最终多半是捕快抓捕疑凶,官府升堂定罪,反而忽略提供最直接线索的仵作,一些经验丰富的仵作一眼就可以看出死因,甚至从其中查找出线索找到疑凶。
仵作一词在隋唐时已经出现,宋代正是成为仵作或者行人,更是出了一位了不起的验尸官宋慈,宋慈师从吴稚,受朱熹的考亭学派影响颇深,历任主簿、县令、通判最后升任提点刑狱司,宋慈从事刑狱多年,深知‘狱事莫重于大辟,大辟莫重于初情,初情莫重于检验’,死者大于天,每逢遇到案情必然审之又审,破解一桩桩谜案,更是将所学流传后世,取名。
仵作一一道来,柳闻风不由得连连点头,从仵作年龄可以判断必然经验丰富,仵作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当,多半由地位卑微的人组成,加上十分辛苦,愿意从事的人只是少数,多半是师徒相传甚至父子相传,年龄同样成为衡量一个仵作的技艺的首要条件,只是良莠不齐,其中毫无建树者大有人在,更是助长了冤假错案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finalbooks.work
(>人<;)